随着 F1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,国际汽联(FIA)对扩军的态度日益开放。2025 年 7 月,FIA 主席穆罕默德・本・苏拉耶姆在接受 RacingNews365 等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,国际汽联已准备好启动第 12 支车队的评估程序,并特别强调 “中国车队的加入将极大提升 F1 在全球最大商业市场的吸引力”。这一表态不仅呼应了 F1 规则中允许 12 支车队的条款,更将中国推向了 F1 未来版图的核心位置。

一、凯迪拉克破冰:F1 扩军的历史性转折
2026 年,通用汽车旗下的凯迪拉克将作为第 11 支车队正式加入 F1,这一里程碑事件打破了 F1 长达 15 年的车队数量僵局。回顾历史,F1 规则虽长期保留 12 支车队的席位,但因商业权利持有者 Liberty Media 和现有车队的反对,扩军计划一度停滞。直到凯迪拉克以 “制造商主导” 的姿态重新包装竞标方案,并获得 FIA 和 F1 的双重认可,才为后续扩军扫清了制度障碍。苏拉耶姆在卡塔尔大奖赛期间透露,FIA 曾因批准 Andretti 车队(凯迪拉克前身)的申请而遭遇巨大压力,但最终通过与美国国会的沟通,成功推动了这一进程。
这一突破为中国车队创造了关键窗口期。根据 FIA 的评估框架,新车队需满足严格的技术、财务和商业标准,但苏拉耶姆强调,“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本身就是重要加分项”。他特别指出,若中国车队提出申请,F1 商业运营公司(FOM)几乎 “必然会批准”,因为这将直接关联到 F1 在亚洲市场的收入增长和品牌渗透。
二、中国市场的磁吸效应:F1 的战略必争之地
中国对 F1 的重要性早已超越单纯的赛事承办。2024 年 F1 中国大奖赛吸引 20 万人次现场观赛,直接经济影响达 14.06 亿元,带动旅游、酒店等关联产业消费超 15 亿元。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,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—— 仅上海嘉定汽车城就聚集了 4000 余家汽车上下游企业,涵盖新能源、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。这种产业基础为 F1 提供了独特的合作空间:例如,嘉定正在推进的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试点,可与 F1 的技术研发形成协同效应;禾赛科技等本土企业的激光雷达技术,已成为全球 12 家顶级自动驾驶公司的核心供应商。
苏拉耶姆在 2025 年英国大奖赛期间进一步指出,中国车队的加入将 “重塑 F1 的全球叙事”。他以凯迪拉克为例说明,制造商车队的价值不仅在于赛道表现,更在于其对品牌全球化的推动作用。若中国车企(如蔚来、吉利等)以厂队形式进入 F1,既能借助赛事平台展示新能源技术,又能通过 “赛车反哺民用车” 的技术转化模式,加速本土汽车产业的高端化进程。
三、挑战与机遇:中国车队的突围之路
尽管前景广阔,中国车队仍需跨越多重门槛。从历史经验看,2010 年 F1 扩军引入的三支车队(HRT、维珍、莲花)最终全部退出,暴露出技术积累不足和资金链脆弱的问题。FIA 要求新车队需缴纳 2 亿美元补偿金以平衡现有车队利益,且需在动力单元、空气动力学等核心领域达到竞争力标准。例如,凯迪拉克为满足 2026 年参赛要求,已提前与 F1 签订协议,承诺在 2028 年前自主研发符合新规的动力系统。
但中国车队也具备独特优势。在新能源领域,中国企业已形成从电池、电机到电控的完整技术体系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企业的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。若将这些技术应用于 F1 的混动系统(如 2029 年计划回归的 V8 混合动力引擎),可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此外,中国庞大的市场kaiyun中国规模可吸引国际赞助商 —— 正如印度力量车队曾通过本土企业赞助实现初期生存,中国车队或能复制这一模式。
四、F1 的未来图景:从 12 支车队到技术革命
苏拉耶姆的扩军计划并非孤立决策,而是与 F1 的技术改革同步推进。根据 2025 年公布的路线图,F1 将于 2029 年引入成本更低的 V8 混合动力引擎,目标将研发费用从当前的 2 亿美元 / 年降至 50% 以下。这一调整不仅降低车队运营门槛,更强调技术与民用车的关联性 —— 例如,V8 引擎的架构可直接应用于量产高性能车,而可持续燃料的使用则符合全球碳中和趋势。
对中国而言,这意味着可通过 “技术合作 + 市场换资源” 的策略切入 F1。例如,与现有车队(如 Alpine、迈凯伦)建立动力单元供应关系,或联合高校(如清华大学、同济大学)开展空气动力学研究。嘉定汽车城已与 F1 车队合作建立研发中心,探索碳纤维材料、轻量化设计等赛道技术的民用转化,这种 “产学研赛” 一体化模式,可能成为中国车队的突破口。
结语
从 FIA 的积极表态到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,一切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:中国车队加入 F1 已不再是 “是否可能”,而是 “何时到来” 的问题。正如苏拉耶姆所言,“F1 需要的不是凑数的车队,而是能带来质变的参与者”。中国若能把握这一机遇,不仅将填补本土在顶级赛车领域的空白,更可能以 F1 为支点,撬动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话语权。这场竞速游戏的终局,或许不仅是赛道上的胜负,更是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竞逐。